魯迅說,新年燉只雞吃吃,是個好主意
2022年01月13日 16:36 來源:北京青年報

  魯迅說,新年燉只雞吃吃,是個好主意

  ◎成健

  假如要為民國時期排出一個美食家或美食評論家的名人榜,魯迅應(yīng)該是榜上有名的。比如對于燕窩魚翅的營養(yǎng)和味道,他就頗有獨到見解:“說到食的珍品,是‘燕窩魚翅’,其實這兩種本身并無味,全靠配料,如雞湯,筍,冰糖……”魯迅喜歡吃雞,為了吃雞可以不拘小節(jié)。據(jù)蕭紅回憶,有一次魯迅在家請客,“吃到半道,魯迅先生回身去拿來校樣給大家分著。客人接到手里一看,這怎么可以?魯迅先生說:‘擦一擦,拿著雞吃,手是膩的!

  魯迅還跟一位日本友人說過:“中國尊重舊歷也尊重新歷,不知如何是好,我對兩者都相應(yīng)不理。但既說是新年,燉只雞吃吃,是個好主意罷!

  不過除了吃雞這點儀式感,魯迅一生對逢年過節(jié)卻始終抱著隨便的態(tài)度,淡然處之:“過年本來沒有什么深意義,隨便那天都好,明年的元旦,決不會和今年的除夕就不同,不過給人事借此時時算有一個段落,結(jié)束一點事情,倒也便利的。”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12年起,中國開始采用公元紀(jì)年。這一年5月,魯迅赴京任教育部僉事、科長,按照慣例,部里元旦通常要放三至四天假,魯迅往往也借機給自己放個假,或拜訪朋友、一起聚聚,或游書市、淘古玩,或看戲看電影。如1913年1月1日是“共和大紀(jì)念日”,內(nèi)務(wù)部禮俗司在先農(nóng)壇設(shè)立的古物保存所免費開放,這天午后,魯迅與好友許壽裳同去先農(nóng)壇游玩。1923年元旦,邀了幾個朋友共進午餐。1926年元旦之夜,去北大第三院觀看了于是劇社演出的《不忠實的愛情》。

  魯迅在教育部任職的頭幾年,感到無所事事,常有虛度時光的感慨。1918年5月,在新文化思潮的推動下,魯迅發(fā)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從此一發(fā)不可收,創(chuàng)作、翻譯、上課、演講等等填滿了每一天的閑暇,他甚至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但新年第一天,魯迅把它當(dāng)作勞作和戰(zhàn)斗的間隙,做短暫休整,以積蓄精力。因為每年最后一天,魯迅會將全年的作品匯編成集,包括對幾乎從不間斷的日記加以整理,常需夜以繼日。1935年12月31日,他著手編好了兩年來的雜文,待寫完《且介亭雜文二集》后記,已是1936年元旦的凌晨。

  翻開魯迅日記,1928、1930、1936年的元旦均記以“無事”。說是無事,也許是剛剛給過去一年的事情畫上一個句號,然后還要親自動手掛上新年的日歷牌,之后點燃一支煙,在藤椅上一邊歇歇一邊思考:這一年做了哪些事?如果發(fā)現(xiàn)有該做而沒做的,就會感到萬分不安,下決心在新年加倍努力補上去。

  1935年元旦下午,魯迅“譯《金表》開手”!督鸨怼芳刺K聯(lián)作家班臺萊耶夫所著的中篇童話《表》。新年頭三天,他總共翻譯了六千字,為了能夠通俗易懂,遣詞用字就特別費腦筋,“竟比做古文還難”,每天弄到半夜,睡了還要做亂七八糟的夢……魯迅不辭勞苦翻譯童話作品,是要寄希望于少年,寄希望于將來,并且從提供一些健康的兒童文學(xué)讀物做起。

  魯迅晚年創(chuàng)作以雜感為主。他寫雜感,總是有感而發(fā),不得不發(fā),因此即使元旦以休息為主,也不能完全閑下來。1933年元旦,魯迅收到《東方雜志》新年特大號,于是當(dāng)夜作了一篇短文《聽說夢》。之所以寫這篇雜感,是因為1932年年底,《東方雜志》向全國各界知名人士發(fā)出四百多封征稿信,以“新年大家做一回好夢”為主題,征求兩個問題的答案:一是“先生夢想中的未來中國是怎樣”,二是“先生個人生活中有什么夢想”,由此引發(fā)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新年的夢想”大討論。應(yīng)約的說夢者當(dāng)中并沒有魯迅,但他覺得有些話非說不可。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本來可以連夢想這樣的特輯也不必搞”,因為“雖然夢‘大家有飯吃’者有人,夢‘無階級社會’者有人,夢‘大同世界’者有人,而很少有人夢見建設(shè)這樣社會以前的階級斗爭,白色恐怖,轟炸,虐殺,鼻子里灌辣椒水,電刑……倘不夢見這些,好社會是不會來的,無論怎么寫得光明,終究是一個夢……”

  過年如過關(guān),特別是對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來說,從年景便可看出他們的艱難境況。1936年年初,魯迅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上海今年過年,很靜,大不如去年,內(nèi)地窮了,洋人無血可吸,似乎也不甚興高采烈!绷攘葦(shù)語,顯示了魯迅對現(xiàn)實人生關(guān)注之深切,正如他所說:“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和我有關(guān)。”

編輯:李奧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