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的田野間公園里 聽音辨鳥踏歌行
2022年01月17日 18:23 來源:海南日報

  幾聲短促的“啾啾”,夾雜一陣低沉的“咕咕”,似細碎竊語又如淺吟低唱,一下又一下輕叩耳膜。在海南中部市縣,清晨叫醒人們的往往不是鬧鐘,而是以不同力度從不同方位傳來的聲聲鳥鳴。

  半空中,大樹上,田野間,灘涂里,公園里,每一種鳥兒都有各自的“歌臺”,它們有時伴著蟲鳴,有時蓋過風聲,從春天唱到冬日,由濱海唱到山林。

  鳥兒一邊飛行一邊鳴叫,“追鳥人”便追著它們的倩影走。四時流轉(zhuǎn),年年赴約,時間一長,竟也個個練出了聽音辨鳥的絕技。

海口五源河片區(qū)的栗喉蜂虎。麥篤彬 攝

  為追鳥在野外一待就是一天

  成百上千只鳥兒黑壓壓地掠過天際,如一股風暴般急速翻滾而來。幾天前,2022年海南越冬水鳥調(diào)查正式啟動,當來自各地的鳥類調(diào)查志愿者、觀鳥愛好者們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見到這一幕時,都深受震撼。

  最先入耳的,是成群的鷸科鳥類的啼鳴——

  邁著纖長雙腿的澤鷸,優(yōu)雅踱步于水邊,飽餐鮮肥魚蝦后,情不自禁地唱起“唧唧唧”的南國小調(diào);身著灰黑色外衣的青腳鷸三五成群,發(fā)出響亮而細碎的“丟丟丟”聲,如同在空中撒下一串音符;幾只正在灘涂上覓食的紅腹濱鷸,才不管“食不語”的規(guī)矩,一邊將嘴插入泥中探尋食物,一邊發(fā)出嘰嘰喳喳的聲音……

新盈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的大白鷺。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突然,一只鶚從高空俯沖下來,邊飛邊鳴,似吹哨般,嚇跑了在灌木叢里覓食的暗綠繡眼鳥,驚起幾只正在灘涂上嬉戲的琵嘴鴨。一陣“撲棱”聲響起,鶚進食后滿足地離去,沉寂了片刻的東寨港又一次喧鬧起來。

  每年9月至次年3月,大批候鳥長途跋涉來到溫暖的海南過冬,那是“追鳥人”最幸福的時光。

  出生在東寨港附近村莊的馮爾輝,從小看慣了群鳥翩躚的場景,自2009年進入自然保護區(qū)工作后,更是日復一日地追著鳥兒跑。

  與一般的“追鳥人”不同,他除了拍照,還得觀察記錄鳥類的數(shù)量、種類、生境、點位及人為干擾因素。為了監(jiān)測到罕見的鳥兒,他支起三腳架后,在平地上或水中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不敢輕易發(fā)出聲音。尤其是到了冬季候鳥南歸時,馮爾輝經(jīng)常在野外一待便是一整天。

  如今他的眼睛和耳朵早已被訓練得如鷹似隼般銳利敏感,無論天上地上,只要有鳥從眼前晃過,或是傳來一聲鳥鳴,他便能立刻分辨出是什么種類的鳥。

  “你聽,這是椋鳥,特別愛叫的一種鳥!卑橹鴩\嘰喳喳的鳥鳴聲,馮爾輝緩步走出紅樹林,一大群身披灰色羽衣的絲光椋鳥從頭頂掠過。

黑眉擬啄木鳥。資料圖

  聽音能辨別七八十種鳥

  嘰嘰喳喳的聲響由遠及近,明明感覺就在耳畔,抬頭四望,卻怎么也搜尋不到它們的身影……相比活躍在海邊的鳥兒,熱帶雨林里的鳥兒似乎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

  但就算看不見鳥的模樣,光聽叫聲,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鸚哥嶺分局護林員符建靈也能辨別出至少七八十種鳥。

  聽,不知是哪只鳥率先起了頭,吊著圓潤的嗓子不停地有節(jié)奏地叫喚著“仔兒—仔兒”,引得各種鳥突然從四面八方涌來,喧鬧地掠過樹叢!皫ь^的那只鳥叫柳鶯,是雀形目鳥類!狈`閉上眼睛,聲聲鳥鳴在他的腦海中具象化。

  每一種鳥兒都有自己的“曲庫”和發(fā)音技巧。為了找出其中規(guī)律,符建靈每次巡山,都會提前備好錄音筆。雨林里蟲鳴鳥叫此起彼伏,這讓他必須一動不動趴在灌木叢旁或樹根上,靜靜等待最佳時機——其他生物發(fā)出的聲音“偃旗息鼓”,只有鳥鳴的瞬間。

  這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正因如此,符建靈幾次差點遇險:毒蛇從腳邊經(jīng)過,險些撞上籃球般大小的馬蜂窩。后怕之余,更多的是收獲和欣喜。自2015年起,他陸續(xù)在鸚哥嶺錄下數(shù)百段鳥鳴,下山后請教專家,讓聲音與鳥名“對號入座”;同時,通過反復聆聽,強化記憶,漸漸練就了聽音辨鳥的絕技。

  “好多鳥兒我至今沒見過,但能聽到它們的聲音,我的心也就踏實了!痹诜`看來,鳥鳴種類豐富說明雨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他期待隨著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保護力度不斷加強,未來能與更多的鳥界“歌王”“歌后”不期而遇。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qū)的灰喉山椒鳥。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有的鳥兒會學昆蟲叫

  嘰嘰嘰,喳喳喳,哩哩哩,咕咕咕,嘀嘀嘀……鳥兒的歌聲似乎無休無止,一旦開始便難結(jié)束,以至于詩人巴勃羅·聶魯達忍不住借《賞鳥頌》發(fā)問:“它那比手指還小的喉嚨,如何能傾瀉出這瀑布一般的歌聲?”

  答案,藏在鳥類所特有的發(fā)聲器官——鳴管中。這一器官由若干個擴大的軟骨環(huán)及其間的薄膜組成。當氣流經(jīng)過時,薄膜會以很快的速度震動從而發(fā)出聲音。

  人們依據(jù)鳴管所發(fā)出聲音的復雜程度,將鳥鳴分為鳴叫和鳴唱兩大類。

  法國博物學家吉揚·勒薩弗爾撰寫的《花間鳥語》一書,從功能角度將鳥鳴分為以下4類:提醒同類注意危險的警戒聲;為了增強種族凝聚力或?qū)ふ彝惖穆?lián)絡聲;飛行時避免離群或迷路的遷徙聲;發(fā)生于沖突前或戰(zhàn)斗中的挑釁聲。

符建靈在用望遠鏡觀察鳥兒。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攝

  “比如雀形目白額燕尾在遇人或受到驚擾時,就會發(fā)出‘吱—吱—吱’的尖叫聲。”符建靈發(fā)現(xiàn),與其他鳥兒相比,雀形目鳥類不僅善于鳴叫,唱起歌來更是一把好手。每年一到繁殖交配季,它們便會用獨特的鳴唱宣示領(lǐng)地,雄鳥借歌聲向雌鳥炫技。比如,棕背伯勞在繁殖期間總愛站在枝頭,不斷發(fā)出“zhigia—zhigia”的哨音。

  有意思的是,許多雀形目鳥類需要后天模仿學習才能掌握鳴唱技能,又因地域和個體差異,會出現(xiàn)“鳴唱地理變異”的現(xiàn)象。換句話說,鳥兒的鳴唱也有許多種“口音”。

  而這種模仿不僅發(fā)生在同類之間,有時還會跨越種族。比如棕背伯勞特別喜歡模仿紅嘴相思鳥、黃鸝等其他鳥類的鳴叫,紅點頦甚至還會學蟋蟀、紡織娘等昆蟲的鳴叫。

  科學家們把這種現(xiàn)象稱作效鳴,至于鳥兒效鳴的動機是什么,目前沒有合理的解釋。或許這也并不重要,既然天賦異稟,為何不盡情啼囀呢?

編輯:葉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