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8日電 (記者 應妮)緙絲槅扇心、緙絲坐墊、緞繡荷包、龍袍……這是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織繡組需要面對的文物。
或許因為尤其需要細心和耐心,所以織繡組的五名成員全部為女生,也是文保科技部唯一全員女性的小組。
工作人員用顯微鏡觀測文物細微處的狀況 杜洋 攝
日前記者走進故宮“文物醫(yī)院”,見到這群一針一線為文物妙手回春的“女漢子們”。
“我們自詡‘女漢子’”,性格開朗的王旭說。作為故宮文保科技部織繡修復組副研究館員,她2001年入職故宮博物院,2007年來到織繡修復組,“我們組都是女生,當年成立這個組的時候就沒有男生報名,確實不少細活兒他們做不了,就像穿針引線的;所以如果有重活兒我們也只好自己來了!
為緙絲勾蓮慶紋方凳墊除塵 杜洋 攝
她手頭正在清洗一個明黃色緙絲勾蓮慶紋方凳墊,這是一件養(yǎng)心殿的文物,有著明顯使用痕跡,不僅包邊有磨損,墊面也很明顯臟污。王旭使用的吸塵器是一個細長透明吸管,口徑只有3毫米,在清理時第一遍要懸空在文物上方一小段距離,靠吸力抽走墊子上的陳年舊灰;第二遍可以稍微靠近文物表面,但前提仍是不可以貼附在文物之上。而這樣的工作,可能一天也只能清理出一個巴掌大小的面積。
重華宮翠云館西梢間的8扇緙絲花鳥圖槅扇心,正靜靜躺在工作臺上,有的顏色發(fā)黃,有的已經顯白,除塵前后的對比非常明顯,顯然是工作人員一段時間以來的成果。
文保科技部研究館員陳楊介紹,織繡文物每次修復都要經過兩次專家會診,開展科學檢測分析,制定有針對性的修復方案,目前大部分以保養(yǎng)式修復為主,主要是除塵清理。
康熙朝的一個藍色緞繡打籽繡金邊孔雀紋葫蘆式荷包色澤艷麗,總體保存狀況不錯。副研究館員曲婷婷正手持便攜式顯微鏡觀測其顯微形貌,“你看這些小米珠子上,有的上面有黑點,能看出來就是灰塵,后期除除塵就可以了。”她一邊指導記者觀看,一邊感慨古代的精妙絕藝:50倍鏡頭下,能看到當年的能工巧匠們如何綴連起一顆顆細微的珍珠、如何繡出一個個微小的花紋。
記者留意到,這些姑娘們都沒有做美甲,而且時不時就涂抹護手霜。文保科技部館員崔箏解釋,織繡文物大部分都是嬌貴的綾羅綢緞,如果手部粗糙很容易剮線,造成人為損傷,所以每每洗完手都得涂護手霜;留指甲和做美甲更是不被允許,美甲的指甲太長容易剮蹭,而且還有化學成分會對文物不好。
故宮博物院文?萍疾靠椑C組全員合影 杜洋 攝
在修復過程中,穿針引線是家常便飯,不僅有各種藏針、跑針、鋪針的修復針法,還有各種型號的修復針,有的修復針十分纖細,正常絲線得劈開八份才能穿進針鼻。值得一提的是,對織繡文物,她們并不會在文物本體上直接縫制,例如在絲線脫落部門罩絲網,再用生絲釘牢脫落絲線,最后縫合包覆層進行加固和襯護,同時避免縫到文物。所有這一切都是遵循文物修復中的可逆原則。
一點點清理灰塵、一次次壓平褶皺,小心下針,仔細收針,是這群姑娘們的日常。正如王旭所說,“做好這份工作要有耐心,有敬畏心,還要有‘醫(yī)者仁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