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入饌品瓊州
2022年04月27日 08:52 來源:海南日報

金銀花茉莉花茶。李子 攝

木棉花大骨湯。李子 攝

清炒南瓜花。 李子 攝

檳榔花雞湯。李子 攝

洛神花茶。本報記者 封爍 攝

  ■ 本報記者 鄧鈺

  如何擁有一朵花?看它,聞它,賞它,畫它,最極致莫過吃它。

  從古至今,人們有多愛花,就有多愛吃它——貧乏時期,路邊野花,直接入口,烹炸一番,都是甜蜜慰藉;富足年代,遍尋奇葩,悉心烹調(diào),當一份如詩如畫的雅致。

  如今,我們吃花,用口舌感知時節(jié),春食莉、夏品蓮、秋啖菊、冬飲梅,將四時風物化作萬千風味。

  瓊島四季如春,花開不敗。人們就地取材,將各色花朵做成酒釀、點心與佳肴,吃一口自然好味,也嘗幾分風流野趣。

  A

  花為飲 香花入水,一盞風流

  迎著春風,花兒接二連三亮相,姹紫嫣紅,秀色可餐。人們頻生巧思,將春的滋味存進口腹。

  瓊島多香花,木棉晾曬,與酒曲同釀,可制木蘭酒;蓮花入水,沸騰綻放,則為蓮花茶……香花入水,化作一盞風流。

  南國春早,木棉是當之無愧的信使,早在一二月,花兒便頂著春寒次第開放。木棉開花,大方熱烈,粗壯的枝干揚眉吐氣,火紅的花朵眉飛色舞,團團簇簇,燒出滿枝頭春意。

  花團錦簇,總有人駐足樹下,撿拾掉落的花朵。賞心悅目之余,木棉還因清熱涼血,成為入膳良材。三伏天,人們將木棉花、金銀花和白菊三種干花煮沸飲用,謂之“三花飲”,消夏解暑,好不愜意。

  在五指山,黎家人獨具巧思,將形不散亂、色不消退的木棉花收集晾曬,同蒸熟的山欄糯米和上乘酒曲封罐同釀,等個把月,花香與酒香交織纏綿,一壇子春的氣息撲鼻而來。

  木棉之外,荷花也是“消夏能手”。瓊島多植粉荷,可澄邁縣金江鎮(zhèn)大美村引種的九品香水蓮花,繽紛多彩,別具趣味。大美村口,半畝方塘如鏡,五彩蓮花隨風搖曳,顫巍巍,晃悠悠,擠擠挨挨,散開香風一片。

  飲蓮,是文人的事,文人把一切變得風雅。沈復(fù)《浮生六記》中記敘:“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蕓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

  上好茶葉裹入紗布,整團藏進荷花苞,氤氳一夜,隔日取茶,泉水沖泡。再講究些,將荷花瓣當茶則、杯托,湊一案清清涼涼的茶席。

  但吃花,也是普通人的事。盛夏時節(jié),大美村民身著雨褲,腳套齊膝水靴,一步步蹚水入塘。他們弓腰伸手,麻利摘下朵朵蓮花,隨意涮掉花上泥點,丟進漂浮的紅盆中。

  出水芙蓉,去托取蒂,沖入沸水已是香飲一盞。要想長久品茗,將它晾曬風干,便是清新的花式茶飲。

  花作餡 搗花成膏,食不厭精

  香湯下肚,自然要佐以三兩小點;▋,也是美味的糕點餡料。

  近些年,全省各處建起花香農(nóng)莊。在三亞玫瑰谷、定安香草田園、屯昌夢幻香山等多處莊園,玫瑰、茉莉等各色鮮花餅是人氣極高的點心。

  明代農(nóng)學(xué)家王象晉在《二如亭群芳譜》里分享,“玫瑰,花瓣搗成膏……加白糖再研極勻,磁器收貯,任用最香甜,亦可印作餅。”

  玫瑰好吃這事,古今“吃貨”早已心照不宣。氣味芬芳、香濃,玫瑰自古被用來制作蜜露。《紅樓夢》中,寶玉挨板子后,便是調(diào)飲“玫瑰清露”才消了氣。

  比起寡淡的清露,吃玫瑰,還有更直接的辦法——連著花瓣做成餡,塞進餅里,一口咽下肚。據(jù)說這吃法,始自明清兩代的皇都北京,從宮廷傳出,因易于保鮮、儲運,在民間遍地開花。

  全國各地的玫瑰餅配方相異,雖有細微差別,大體還是相似:鮮玫瑰摘瓣、除蕊、去蒂,流水洗凈,瀝干水分,反復(fù)舂搗,與白糖、蜂蜜攪拌腌制多日,得到馥郁香濃的玫瑰花膏;ǜ嘧黟W,裹上面團或蕎麥面團烤制,精致小點終于出爐。

  咬上一口玫瑰餅,餅皮酥脆,餡料清甜,襲人花香依附唇齒久久不散。

  茉莉餅也頗具人氣。二者做法大同小異,但茉莉香味不如玫瑰霸道濃郁,茉莉餅香氣清淺,作為茶點,不至于搶了茶飲的風頭。清洌怡人的餡料,配上酥脆的餅皮,香而不膩,是吃花的極致享受。

  這兩年,還流行起以花餡做湯圓、做月餅的吃法。人們越發(fā)享受于跟隨時令,將花事融入餐桌,與自然風物來一場舌尖嬉戲。

  C

  花入釜 燉煮煎炒,溢口清新

  酒后茶余,餐花飲露,吃花只能是件風雅的事?并不盡然,漫長歲月中,人們早就學(xué)會用花來填飽肚子。

  物產(chǎn)豐饒的海南,“花菜”種類繁多。逛一逛市場,南瓜花、黃花菜等各類花朵,都出現(xiàn)在菜攤上,等待被帶回家烹飪成美食。

  當中,最多見的就是南瓜花。春夏時節(jié),菜市場里金燦燦的南瓜花在一片綠油油的蔬菜里尤其搶眼,花型大而蓬松,高高舉起,像老式留聲機的喇叭。

  一朵南瓜花,能吃的地方不多,去除花托、花萼、花蕊,只留花冠烹飪。吃法眾多,清炒、炒雞蛋、炒青椒、涼拌、裹面粉炸、做南瓜花餅、汆湯等等,不一而足。

  南瓜花纖維較粗,有人會吃不慣,但好這口的食客,偏偏就愛這種清甜、粗糙的口感。

  在喜愛原汁原味的海南,燉煮、煲湯和打邊爐是經(jīng)典吃法,以花佐肉、慢火凝香,自是清新。

  細數(shù)之下,才驚訝地發(fā)現(xiàn),原來這么多花已經(jīng)進了海南人的湯鍋:晾干的木棉花,燉煮豬骨,加薏米、白果、姜片,清新爽口;穗子般的檳榔花,用來燉雞,放入姜片和紅棗,一直燉到肉質(zhì)軟爛,骨架松散,撒點鹽便可出鍋……

  似乎在海南島中部地區(qū),人們的舌頭更“靈”——少數(shù)民族聚集的山區(qū),可以找到更為新奇的吃花菜譜。

  果然,在瓊中、白沙等地轉(zhuǎn)一圈,很快有收獲,棕櫚花、芭蕉花等特色吃法著實讓人驚奇。

  第一個發(fā)現(xiàn)棕櫚花能吃的人是誰,已不得而知,但愛吃棕櫚花的人中,最出名的非蘇軾莫屬。

  蘇軾曾寫下《棕筍》認真“安利”棕櫚花,其中“贈君木魚三百尾,中有鵝黃子魚子”的描述讓人倍感疑惑,棕筍和木魚有何關(guān)系?木魚里怎么有鵝黃魚子?

  細查之下才知,棕筍即木魚,指的是棕櫚的花苞。含苞的棕櫚花,梭形似魚,中間有密密匝匝的鵝黃色花粒,才被東坡稱作“鵝黃子魚子”。

  怎么吃?在瓊中一處農(nóng)家,農(nóng)戶將鋒利的鐮刀綁在長長的竹竿上,靠近棕櫚樹主干頂端,飛快劃過,一顆“木魚”隨即落地。剝開外層,制作工藝并不繁瑣,可以蒸煮,用蜜糖腌制,也可以骨肉一鍋煲湯。

  味道卻見仁見智。棕櫚花略帶清苦,苦而回甘,書中稱其“味如苦筍而甘芳”。喜好者認為可清涼解熱,但總有渴望甜蜜的人們不愿等待苦后回甘。

  比起棕櫚花,芭蕉花的口碑似乎更好些。農(nóng)戶從枝頭砍下傘狀的芭蕉花,對半切開,剝?nèi)ネ鈱永习,留下?nèi)里鮮嫩部位切絲,用大量食鹽腌制搓揉,析出苦汁,清洗干凈。

  處理好的芭蕉花絲,可以焯水瀝干,用來炒肉,也可以燉肉煲湯,喝口鮮甜。

  這些在村落里看似尋常的吃法,總讓外地人大吃一驚。但何處不是呢?如吃花一般,解語當?shù)仫L物,本就是人們感受草木意趣,與自然互通心意的路徑。

編輯:李奧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