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正文
分享到:
殘碑背后的賢德父子
2024年10月21日 15:14 來源:海南日報

  ■ 張雨

  ?谛阌W校建在明代樂古書院、懷沙亭舊址之上,現(xiàn)遺存清代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懷沙亭碑記》及殘碑一方,碑上鐫刻“濱涯張鄉(xiāng)賢,諱善教,合邑仰慕,公舉入亭配享……”能得到全縣仰慕,與“嶺南一人”、明代心學奠基人陳白沙一起得到紀念,張善教是何許人?

  據(jù)乾隆《瓊州府志》,“張善教,瓊山五原人,萬戶賢之子。領洪武丙子應天鄉(xiāng)薦,授岑溪諭。丁內(nèi)艱。永樂間,改沙縣諭。學行粹潔。未逾年,士皆從化。倡諸生以新文廟,縣父老聞之,欣然來助。后致仕,建濱淪亭,與趙謙、王惠、楊升詠賞,為一時重”。

  萬戶在元末明初屬軍政合一的高級官員,正三品!稄V東通志》記載,“張賢,瓊山人。元至正中,陳子瑚亂,陷郡城。子瑚死,其弟有慶繼之,民被荼毒。賢倡義兵,斬擊偽萬戶袁元貴及其黨千余人,遂復郡城。事聞,勞以金幣,授安撫僉事。尋立屯田萬戶,以賢領之。賢沉毅有謀,為時名將。洪武元年,歸附。二年,以賢良(明代薦舉名目之一)例起之,行至廣州,告老歸田。祀鄉(xiāng)賢”。

  濱涯張氏自始祖張燳,宋末元初隨平章政事阿里海牙征戰(zhàn)戍守海南后,經(jīng)三代人,由進義郎、萬戶府知事、吉陽軍吏目,世代為軍所積累下的資歷,于郡城傾覆之際匡扶正義能捍大患。張賢生前由乾寧安撫司僉事升任黎兵屯田萬戶府萬戶,極盡尊貴。

  元明鼎革之際,張賢長子張善教由武緯而文經(jīng),洪武年間從教考古先生趙謙,洪武丙子(1396年)參加應天鄉(xiāng)試中舉,先后任廣西岑溪和福建沙縣教諭,宦跡斐然。

  據(jù)康熙《沙縣志》記載:“張善教,嶷然以師道自立,所游止之地,人以瓊臺瓊谷目之!薄碍偱_瓊谷”,代指人間勝景;“師道自立”出自理學大師周敦頤的《通書·師弟》,意指張善教在本職工作中的師道尊嚴和工作之外的言行舉止,已成為當?shù)刈鸪绲娜宋臉藯U。

  又據(jù)《八閩通志》所記:“瓊山亭,永樂十二年儒學教諭張善教建!边@是沙縣教諭張善教在倡新文廟、士皆從化后留給沙縣的一道人文景觀,亭子的名字便是其家鄉(xiāng)瓊山的名稱。

  致仕回鄉(xiāng)后的張善教,修建了“鄉(xiāng)人稱便”的湳茂橋和文人雅聚的濱淪亭!盀I淪亭,前池中有石墩,植芙蓉以為游息之所,時與趙謙、王惠、楊升諸賢賞詠!碧齐性谧胄拚隆董偱_志》時,感嘆明代瓊州文化之盛,“國朝洪武、永樂間,吾郡耆德聚盛,學校則有唐公衡、趙公謙,及余榕隱曾祖諸人;鄉(xiāng)落則吳公伯雄、文祥,王公惠、徐公益、楊公升、朱公繼、鄭公觀、吳公均、張公善教”。唐胄所列舉的諸位耆德,日后幾乎都成為萬歷《瓊州府志》中記載的鄉(xiāng)土賢人。

  海口市丘海大道東側有座“張氏宗祠”,四合院式建筑,周邊原為濱涯張氏聚落。據(jù)宗祠內(nèi)《紹造祠碑》上“自四代祖僉事公(張賢)致仕,世居郡西之濱涯,每以祖宗世系隨附,五代祖教諭公(張善教)銘刻在念廿余載,乃造譜而創(chuàng)祠焉,置祭田,行祀禮,以春為期,相傳后代,固僉事公之志,是教諭公之善繼也”等記述來看,張氏宗祠原為家祠,創(chuàng)建于永樂初年,此后幾經(jīng)修葺。因萬歷年間賜葬海瑞卜地于此,部分張氏族人遷居富教、博養(yǎng)等村。2023年修繕一新后,張氏宗祠與海瑞文化公園連成一片,成為了解瓊州名宦與本土賢達人士及其所代表的價值觀在當代社會中的現(xiàn)實范本。

  張氏宗祠正寢內(nèi)有四根石柱,分鐫兩副楹聯(lián)。其一為清代乾隆年間瓊州知府蕭應植的題聯(lián):“望著鄉(xiāng)賢夐哉是父是子,勛恢奇甸允矣難弟難兄。”上聯(lián)說的是張賢、張善教父子成就了濱涯張氏的名望,而下聯(lián)則帶出濱涯張氏在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帶兵平亂的又一人物張德。《瓊臺志》記載:“歲丙午三月,五原都人張賢與弟德等倡舉義兵,斬袁元貴等,恢復郡城。平亂后張德以捍陳子瑚寇有功授澄邁知縣。”

編輯:陳少婷
推薦閱讀
本網(wǎng)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