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琬茜
微風輕拂,拂過儋州市白馬井鎮(zhèn)藤根小學,校園里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翻土、播種、澆水……近期,學生們紛紛化身為“菜農(nóng)”,三五成群地圍攏在學校菜園勞作。知農(nóng)事、體農(nóng)情、會農(nóng)活,這樣的勞動實踐場景在海南多地校園已成常態(tài)。
近年來,我省中小學校在“雙減”“五育并舉”的大背景下,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新模式。“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前夕,海南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愛勞動、勤勞動 那些年,我們上過的勞動課
昔日田地“搖身一變”為綠茵場,眼前的景象令“50后”海南中學校友高榮華感到陌生。他還記得上世紀60年代上學時與同學們在校園里勞作的場景。
“海南中學初中部校園那時還是一片農(nóng)田,每天下午都能看到很多學生在勞動!备邩s華回憶道。在他看來,那便是早期勞動教育的雛形。
說起勞動課,許多海南“70后”感觸頗深。在“70后”王芳的記憶中,他們的勞動課堂多在田地里,“勞動讓我們成了生產(chǎn)、生活小能手,插秧、割稻、放牛等農(nóng)活幾乎樣樣精通”。
許多海南“80后”的勞動課堂則多在校園里。放學后,部分學校的學生結(jié)伴走出教室,扛起鋤頭、拿起鏟子,來到各班負責的校園勞動區(qū)域除草!叭缃窕叵肫饋,我還挺懷念當年集體除草的校園生活。大家邊干活、邊說笑,樂此不疲!奔易『?诘摹80后”劉洲說。
對于許多海南“90后”來說,大掃除成了勞動課的代名詞之一。曾就讀于海南華僑中學的“90后”周卉說,每學期開學時或放假前兩天,各班都會組織集體大掃除活動。從教室到走廊,從黑板到窗戶,每人認領(lǐng)各自的“一畝三分地”,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換來整潔的校園環(huán)境。
儋州市白馬井鎮(zhèn)藤根小學學生觀察自己種植的蔬菜。學校供圖
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中小學勞動教育與以往相比,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2020年,教育部印發(fā)《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組織學生參加勞動實踐,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切實解決有勞動無教育的問題。2021年,我省印發(fā)《關(guān)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要求全面落實勞動教育的重點任務,構(gòu)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隨著勞動教育不斷與時俱進,勞動育人功能不斷增強,“愛勞動”“勤勞動”“善勞動”的教育實踐,逐漸在我省各地各校全面鋪開。
粘泥土、帶露珠 “七彩田園”里的學科融合
在藤根小學教學樓后,一處“世外桃源”令人眼前一亮——蔬菜、果樹、水稻等數(shù)十種農(nóng)作物和中草藥向陽而生,鳥語花香繚繞。學生們輪番整地做畦、松土播種、施肥澆水等,忙得不亦樂乎……
從2017年起,藤根小學充分利用鄉(xiāng)村學校豐富的田園資源,在占地近10畝的校園里開辟了菜香園、稻香園、果香園、無土栽培園、中草藥園等“七彩田園”基地。這方田地,不僅僅是萬物生長的樂園,更是學生們探索知識奧秘的天地。
“我們把‘七彩田園’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將勞動教育滲透到多學科教學中,讓田園變成多彩課堂!碧俑W教導主任李偉說。
大樹下、菜園旁,學生們架起畫板描繪身邊美景,拿起筆練習寫作,拿著卷尺測量被設計成圓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菜園,學習各種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以勞動教育為突破口,藤根小學打造多學科相互融合的田園課程體系,教學質(zhì)量逐年攀升,回流學生也越來越多。在李偉看來,開展田園課程并非簡單開辟一個學農(nóng)基地,也不是為了種菜而種菜,而是運用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教育教學服務。
省教培院田園課程推廣項目負責人何麗介紹,近年來,我省利用鄉(xiāng)村學校小班化優(yōu)勢和海南地域特色,大力推廣田園課程,引領(lǐng)鄉(xiāng)村學校立足在地資源探索獨特的實踐模式,讓勞動教育在田園落地生根。
除了藤根小學外,火熱的勞動實踐也在我省多地多校展開——海口市秀英區(qū)永興中心小學開設“蔬菜課程”“花卉課程”“荔鄉(xiāng)課程”等不同主題的種植型勞動課程;三亞市吉陽區(qū)海羅小學在操場一隅開墾土地,種上瓜果蔬菜,果實成熟時便組織學生在放學后售賣;在文昌市聯(lián)東中學,每逢周五的勞動實踐課,學生們挽起袖子、拿起工具,走出教室、走到田間,學習各種作物知識,種植蔬菜……
海口市靈山鎮(zhèn)中心學校學生在學!癚Q農(nóng)場”里種菜。本報記者 封爍 攝
巧做加法 勞動教育“+”出廣闊空間
腳踩田地,細嗅芬芳,帶著泥土芳香的勞動課,能讓學生們更深刻地體會勞動樂趣,感悟勞動真諦。然而,不同于鄉(xiāng)村的廣闊天地,面積普遍較小的城區(qū)學校應該如何開辟勞動實踐場地,開展勞動教育?
近年來,我省許多城區(qū)學校巧做加法,通過“校園+邊角”“學校+家庭”“區(qū)域+基地”等方式,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資源,為勞動教育“+”出廣闊空間。
位于?谑袇^(qū)的海口市龍華小學(龍華校區(qū)),是一所名副其實的“麻雀學校”。為了更好地開展勞動教育課程,師生們決定向圍墻、屋頂?shù)刃@邊角要空間。該校校園圍墻被劃分成一塊塊包干區(qū),由各班管理。班主任和學生家長將木條、竹竿制成垂直花架掛在圍墻上,學生們把綠蘿、蘭花、多肉等盆栽放在花架上,定期給植物澆水、施肥,觀察記錄它們的生長過程。
“此外,我們還把教學樓四樓的一塊露天空地清理出來,打造成學校蔬果基地!焙?谑旋埲A小學校長陳基華說。
“學校+家庭”,共繪勞動教育“同心圓”。?谑行阌^(qū)長濱小學校長王先云介紹,每逢寒暑假,該校都會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家庭勞動,例如整理床鋪和房間、清洗衣物、制作美食等。
“以前放長假時,孩子經(jīng)常沉迷于電子產(chǎn)品中。學校開展的家庭勞動教育,讓孩子掌握了許多家務勞動技巧,平時還會主動幫父母分擔家務!闭勂饎趧咏逃,海口市民張晶十分欣慰。
“區(qū)域+基地”,打造不一樣的學校勞動教育。依托臨高縣東英鎮(zhèn)黎安村得天獨厚的原生態(tài)風貌,臨高“耕讀山房”自然勞動教育營地深度挖掘耕地稻田文化,把勞動教育課堂搬進大自然,打造集“農(nóng)旅、勞動、教學”于一體的農(nóng)耕體驗。
“在150多畝的農(nóng)耕研學基地里,孩子們可以體驗割稻谷、制陶器、砍甘蔗、抓泥鰍、摘野果等多個勞動項目,在勞動中體驗快樂,在合作中收獲成長,在享受勞動果實的同時,學會尊重他人的勞動。”“耕讀山房”創(chuàng)始人陳江豪表示。
此外,我省還積極開展“勞模工匠進校園”行動,組織勞模工匠等先進人物走進學校,帶領(lǐng)學生走進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推動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勞動教育全過程,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